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時間年代約莫在1990左右。八年級的我對「中華商場」沒有任何印象,以前在同學間朗朗上口的五分鋪、西門町,對現在的我而言已經像前世的記憶,現在靠著捷運路網在記路的我,竟然也漸漸說不出它們的詳細範圍,不在我生存時空的中華商場,只是1990年代的事,竟然也像一張泛黃的舊照片。
圖片來源:官方Facebook
回憶的接壤之處
在看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前,我一直以為這是一部和《請回答》系列類似的懷舊電視劇,但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的主題是中華商場,本身就是一個已經拆除的地景,物非人是,除了三不五時會被拿出來說「聽說現在的小朋友已經不知道3.5磁片是什麼」的相似物品外,只能靠著口耳相傳來延續生命。
對於現在的小朋友來說,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擷取的元素大部分人都不熟悉,這個故事說起來非常困難。《請回答》系列用音樂串聯整部劇,無論是追星文化、鄉里文化、球賽文化都延續至今,就連完全不懂韓國文化的我們都能理解並能深深感動,但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的開展除了物品外,幾乎失去所有時間,回憶無法定錨,就算當成架空故事來看,都容易因交代不清又太複雜的人物關係、事件背景,而讓人抓不到重點。
圖片來源:官方Facebook
小說與電視劇的對談
吳明益小說的特色是從對事物的細緻描述裡,發現每個事物的迷人之處。對於那位魔術師,他描述那是一個穿著髒兮兮傘兵鞋的平凡人,普通的隱藏在人群中,每個人都發現魔術師有不對勁的地方,以為只有自己發現魔術師的「神秘之處」。每則故事無法言說只能意會的「寓意」,就藏在魔術師的言語或動作中,而那些似真似假,像是夢遊又像是童言童語的回憶,正是故事的魔幻之處。
電視劇利用特效把那些奇幻的場景還原了,無論是斑馬、石獅子甚至是長得像馬的警察,在小孩的想像裡和被復刻的中華商場並陳,現代科技讓我們看到了故事裡的人眼中的世界。可惜的是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並沒有拍出魔術師的魔幻,那一個個失去寓意而殘破不堪的故事,則被賦予了與原作無關的新的意義。
圖片來源:官方Facebook
天橋上的魔術師
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原著的核心是「消失」,除了是商場的消失、時間的消逝,更是許多人對那段回憶的再詮釋,中華商場的繁華、髒亂、熱鬧、吵雜,終究變成值得回味或不堪回首的回憶。
改編過的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改掉不同人對中華商場的集體回望,第3、4集加上白色恐怖的新劇情變成全新的故事,電視劇版的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已經不是吳明益的故事,而是楊雅喆的故事。
Shademin